“咚锵,咚锵,咚咚锵……”8月10日上午9点,在武汉市新洲区琵琶垴村的琵琶垴湾红色文化广场上,一阵喜悦的敲锣打鼓声传来,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红色文化陈列室暨红二十八军被服厂复原展揭幕仪式。
一大早,琵琶垴村的老老少少们就已汇聚在广场上,小小的山村顿时热闹了起来,等待见证着村里这“一大喜事”。
红色文化广场
“非常荣幸今天我们可以齐聚一堂,见证红色文化陈列室暨红二十八军被服厂复原展的开幕!”琵琶垴村第一书记王磊作为此次揭幕活动的主持人笑着说。
随着红色文化陈列室暨红二十八军被服厂复原展的揭幕,大家走进朴素又雅致的陈列室内,只见里面占地并不算大,但“内涵丰富”。
红色文化陈列室
在革命战争时期,琵琶垴曾是鄂东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革命火种诞生积蓄传播之地,1936年9月,红二十八军在琵琶垴村成立“红军被服厂”,这里承载过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为了“还原”这一重要历史印迹,经过多方努力、细致筹划,琵琶垴村决定“重建”红二十八军被服厂。
而今,这里精心陈列着“一比一还原”的红缨枪、织布车、纺线车、军服被服、各类枪具……仿佛那段峥嵘岁月就在眼前,墙上还布置了一幅幅红色文化展板,“述说”着关于“红二十八军被服厂”背后历史的一点一滴。
红色文化陈列室屋内陈设
值得一提的是,当你仔细观察屋内墙壁时,就会发现其粗粝的纹理,手一摸上去,手感还特别粗糙,原来为了“修旧如旧”,驻村工作队特意设计将茅草、干草等“糊进”土黄色的墙面,深度还原当时的厂内面貌。
大到房屋装潢布置,小到展板上的一个字,驻村工作队都用心至极。“当年红军被服厂成立后,琵琶垴村女青年石保华秘密组织本村妇女,利用琵琶垴湾水塘边的6户村民房屋当做厂房,前后为红二十八军缝制军服、行军被等2000多套。”王磊一边介绍着展板内容,一边讲起了制作时的一个“小插曲”。
“石保华的名字,有的记载为‘宝’字,有的又是‘保’字,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走访了多家老村民家里了解情况,同时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确定了就是‘保’字。”王磊介绍道。
村民参观红色文化陈列室
许多年前,这所红军被服厂见证了军民鱼水情,现在,这里又将见证一批批百姓来此感受红色文化的恒久魅力。
“之前没事的时候,我就老是在附近转悠,算是看着这个陈列室一步步搭建起来,一直蛮期待看到里面是啥样,今天终于看到了,搞得特别好!”村民沈奶奶在参观完后满脸笑意地说。
村民参观红色文化陈列室
如今,在琵琶垴村的青山碧水间,这个红色文化陈列室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也似一面鲜明的旗帜,把该村点缀着分外“夺目”。
王磊表示,近年来,琵琶垴村坚持深挖特色资源、红色资源,以“深耕、细作、笃行”为主线,传承历史文脉,今后,红色文化陈列室也将作为涵养爱国主义情怀、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载体,不断推动党史理论学习、红色文化教育和乡村振兴教育向基层走深走实。
村民参观红色文化陈列室
驻村单位代表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方立新,徐古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漆求喜,徐古街道柳河片区总支书记彭松林,驻村工作队人员等共同参与此次活动。(金若茜)